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其他 > 正文

从蜗居到宜居的幸福变迁 ——龙川九成以上群众圆了“安居梦”

河源日报  2019-09-26 16:36

从蜗居到宜居的幸福变迁 ——龙川九成以上群众圆了“安居梦”

从蜗居到宜居的幸福变迁 ——龙川九成以上群众圆了“安居梦”

从蜗居到宜居的幸福变迁 ——龙川九成以上群众圆了“安居梦”
■城市住房市场化,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图为泰华城居民小区。
从蜗居到宜居的幸福变迁 ——龙川九成以上群众圆了“安居梦”
■通衢镇一群众新居入伙

核心提示

“民以居为安。”住房,牵动着全县城乡百姓的心。居住条件的改善,成为衡量生活条件改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70年来,龙川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尽可能让全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7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及农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系列“安居”政策的实施,龙川县的安居工程效果明显,从城市到农村,九成以上的群众告别了过去的低矮泥砖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水泥楼房,圆了数代人心中的“安居梦”。

进入新世纪,龙川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地产业成就瞩目。居民住宅从最初的自建自住,发展成为商品住宅、保障住宅、公租住宅、租购并举住宅等形式多样化的供给方式。城乡居民住房从草房变瓦房、平房变楼房、砖木变钢混,从陋巷危房到高楼华宇,实现了从蜗居到宜居的幸福变迁。

安居方能乐业。全县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空间持续优化,宜居宜业水平明显提升,百姓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城市建设越来越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龙川正朝着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

城市住房步入市场化

3万多户搬离泥砖瓦房住进楼房

近3个月来,在龙川工业园某企业上班的周伟东每天重复着一件事:上班前到泰华城给装修好的房子开窗换气,吃完晚饭和妻子散步到泰华城,把早上开的窗户关好。

“准备在国庆节当天入伙搬新家。”周伟东一脸喜色。目前,他和妻子及两个孩子挤住在父母家,那是一套建于上世纪70年代仅70平方米的旧房子。1992年,县里实施住房制度改革,他的父亲用家中所有的积蓄,再加上亲戚朋友的借款共8300元,把这套原属于单位的房子买了下来,一家7口人有了自己的小家。

自小和哥哥挤一张床的周伟东,一直盼望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2017年,他拿出20多万元交了首付,通过按揭在泰华城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2018年底至今年6月,周伟东花了18万元装修新房

“孩子们终于不用和我一样挤着睡觉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周伟东说。

从蜗居到宜居,周伟东的安居故事,是龙川住房建设的缩影之一。从计划经济下的住房建设,到逐步步入市场化和商品化,龙川安居工程的步伐从未停歇。

新中国成立初期,龙川居民住房为土坯草屋,且多散布于背街小巷。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居民住房由草房变瓦房、楼房,由土木结构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演变。1991年之前,龙川城镇房屋分为国有、集体、私人房产。

1992年,龙川县政府出台《龙川县住房制度改革方案》,成立龙川县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负责全县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方案规定职工购公有房时,实行按职务、级别、工龄等方面的减、免、补优惠政策,超面积部分按成本结算。房改工作历时两年半。全县参加房改单位109个,以优惠价格出售公有房共2728套、21.85万平方米。

1997年,县政府出台《龙川县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和《龙川县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实施细则》,再次改革职工住房制度,实行以成本价格出售公有住房,让没有享受到优惠价格购买公有住房者,搭上了房改的末班车。全县城镇有30个单位按成本价格出售公有住房620套、4.35万平方米。

公有住房房改工作结束后,城市住房逐渐市场化。1998年之后,龙川房地产业崭露头角,相继开发建设了百利保花园、康盛花园、两渡河住宅小区、乌石下住宅小区、龙城花园、相印花园等住宅小区。

龙川实行住房市场化以来,全县商品房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房地产投资从1998年450万元增加到2018年55.70亿元,增长了1237倍;商品房销售面积从1998年4600平方米增加到66.52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3万多户居民通过购买商品住宅,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

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脚步加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龙川规模化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2000年以来,住房由多层向高层发展,小高层、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里高楼林立。2018年,城镇居民居住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结构的住宅占95.8%;三居室以上、单栋楼房和平房占所有居住样式的91.2%,城镇家庭住房结构不断改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川全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不断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除了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提高住房质量外,还把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大规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动老旧片区改造,使得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居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据统计, 2014年至2018年,龙川通过对棚户区改造和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累计建成棚改房、公租房近2000套,近万名居民“出棚进楼”,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公平,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20年不间断推进农房改造

九成以上农民住进钢筋混凝土楼房

2018年,对于赤光镇大洋村77岁的叶榕青老人来讲,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这一年,在农村农户改造的利好政策下,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他和他的家人搬进了新居,迎接新年。

与叶榕青老人一样“家有房事”的还有全县1700多户住房困难户。2018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全县1510户群众新建了房屋,有近200名城镇低收入者搬进了保障性安居住房。

推进农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1978年前,龙川县广大农村居民的住房多是低矮泥砖瓦房,居住环境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自发建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农村居民的房子也越住越宽敞,很多群众搬出了破旧低矮的平房,住上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画卷。

好政策是推动农民积极建房的重要推手。1999年7月,根据省政府加快新农村建设精神,龙川确定用5年时间完成全县农村80%泥砖房改造任务。同年10月,选择了原谷前镇黄花村、赤光镇大洋村作为县农房改造示范点,县政府投入资金10万元(每户补助1000元)帮助农民改造农房100户。2000年,农房改造在全县农村全面铺开,县财政投入资金100万元,改造农房10409户。截至2004年,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共完成农房改造6031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80%。

与此同时,龙川县千方百计解决农村低收入者住房困难问题。“主要是用好政策、把好资金关,通过帮扶、资金补助等方式,帮助较为困难的村民从破旧的危旧房里搬出来,住进安全的楼房里。”龙川县住建局负责人王国清说。

2009年至2014年,两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在龙川铺开。其间,1484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全面完成农房改造,住上了宽敞明亮的钢筋混凝土楼房。2015年至2018年,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一批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完成农房改造。据统计,2015年至2018年,龙川县农村危房改造户数达到7000多户, 4万多名低收入群众通过帮扶及农改政策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实现了“安居梦”。

2016年至2018年,通过出台农房改造政策,龙川县完成2797户贫困户的农房改造,解决贫困户住房保障问题。

据龙川县住建局统计,自1999年以来,全县农房改造户数94430户,拨付农村危旧房改造资金5.78亿元,全县九成以上的农民住进了安全、宽敞的楼房。

富起来的农民建起了新楼房,低收入者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扶下改善了住房,通过20多年不间断的努力,龙川九成以上的老百姓圆了多年的“安居梦”,逐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